新闻关注

我们时刻关注着每一个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后续的运营与维护。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
2023.3.7

硬科幻研讨会首次举办,以教育的视角让想象力生长

(转载自:中国青年网)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edu.youth.cn/wzlb/202303/t20230304_14362062.htm


202334日,科学家、艺术家和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在上海,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硬科幻”专题研讨会。德国新媒体艺术家、未来体验设计大师Alexander Brandt 飞苹果提出了‘硬科幻”的创新理念并组织了以“硬科幻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意义”为主题的专场研讨围绕当今全球科学领域几大重点研究方向:反物质发动机、纳米机器人、碳纳米管、基因编辑、人造生命体等话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什么是硬科幻?探讨硬科幻在当今教育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的硬科幻应用教育。


本次研讨圆桌论坛形式展开,研讨主题为“硬科幻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意义”,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硬科幻沉浸式体验培养下一代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硬科幻”是当今文化教育中一个特殊的话题,即“想象力教育”,它能够帮助青少年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应用和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趋势。飞苹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他关于未来梦想的创意。他说,我们希望不止于展现过去的科技成果,而是为青少年构造一个可预测的未来世界,在沉浸式体验中启发他们展开对于未来的构想,亲身参与新技术诞生的时刻,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与会专家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馆、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天文馆、中国高校科幻平台、国际科学艺术研究院等,大家踊跃发言,就硬科幻的概念及特点、硬科幻中当今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硬科幻发展与人文主义哲思等展开了探讨。


飞苹果不仅是展览空间设计大师,也是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天文馆总设计师、旷视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总设计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总设计师、微软Microsoft China Center One总设计师、“AI之梦”——沉浸式体验总导演。他以一个独特的聚焦于“Neo-utopian(新乌托邦主义)”的项目和行为学研究,继续着艺术与科学的艺术实践。飞苹果沉浸式体验巨作《AI之梦》也将于2023年夏季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与公众见面,当科技发明成为物理现实,当反物质发动机喷出火焰、太空电梯升过云层……未来仿佛触手可及。


本次研讨本着“以硬科幻启发未来”的初心和对艺术与新科技跨界融合的追求与探索,搭建国际化高端的沉浸式展览与研究平台,走在艺术与技术创造的前端。会上,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上海科技馆前副馆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梁兆正博士主持研讨并发表以“硬科幻对未来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为主题的演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瑞典查尔姆斯工大Onsala天文台副研究员范璐璐教授现代天文学与科幻为题,指出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观世界,其空间极其宏大,其时间极其悠长,为科学幻想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许多知名科幻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天文元素:从月球,到太阳,从黑洞,到超新星,从银河系到星际旅行。现代天文学包括空间科学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科幻创作有一些启发。并围绕月球科研站、小行星防御与资源利用、行星探测、太阳系边界探索、系外行星搜寻、黑洞、暗物质和宇宙命运八个方面分享了他的观点。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及面上项目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研究学者周祯教授就“基因密码与基因编辑”,谈及核酸序列与生命性状以及我们对核酸序列的未知、基因编辑的应用畅想,最后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科学如何与硬科幻结合的看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智能专委会委员教授以智能机器人为题,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智能控制、机器人中的科幻元素。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就“未来太阳系小天体的防御和利用”发表谈话。

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教授以人形机器人和硬科幻为题,探讨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人形机器人的优缺点,介绍人形机器人发展历史,现阶段主要技术演进路线及团队进展,并从科幻作品中出现的人形机器人,讨论从现实到科幻之间的技术差距,最后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余㵑学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斌教授基因编辑与免疫疗法的未来”为题,指出基因编辑的前世今生证明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利用基因编辑治疗人类罕见及重大疾病、基因疗法与个体化免疫疗法的未来展现了科学家探索未来的精神。

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天文馆项目发起人林清博士,以硬科幻对未来科技馆的影响为题发表谈话演讲。

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2中国文创文旅元宇宙白皮书》编委陈永东教授基于元宇宙的硬科幻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潜力为题,谈及“想象力教育”的现状是急需更沉浸的体验,基于元宇宙的硬科幻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潜力:可使观众更深刻地体验技术场景,更容易地理解基本技术原理,更易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孕育未来科技领域的苗子。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教部主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张旸教授以“从中国天文学的历史中寻找科幻的灵感”为题进行分享交流。

科幻作家、高校科幻平台编委、《舱外》杂志执行主编段棋华就“青年科幻创作者对硬科幻的期待与向往简述高校科幻平台对硬科幻创作者的发掘和培养,以及青年创作者对硬科幻的“执着”,并表示硬科幻表达是当下年轻人基于现实而探索的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径。

国际科学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杨青青博士透露由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支持的《硬科幻白皮书》正撰写中,它将从科学教育、艺术设计的角度,更深刻的探讨传播硬科幻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意义。

研讨会创新性提出集文学、影视、动漫、游戏、艺术展览为一体的硬科幻沉浸式教育体验,以教育的视角播种硬科幻的种子,让想象力生长。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虚拟现实、能量增益核聚变、大型语言模型 (LLM)、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先进的机器人、CRISPR基因编辑等一系列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如飞苹果所说,硬科幻的科学想象将逐步成为现实的写照,推动科技发展的燃料,不断创见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